〈魚石螈〉/於是那樣呈現:創作大自省
(附圖照片: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魚石螈,這個復原模型和後來更新的復原有些落差了)
〈魚石螈〉
因為以這個筆名寫的第一篇小說將魚石螈作為故事的核心的緣故,牠們變成了對我有特別意義的古生物種,在任何場合看到都會特別注意並感到親切。我一直都對那些剛開始適應陸地的魚類有著興趣,而魚石螈(與似乎經常被一起提及的棘螈/Acanthostega)應該是這一類生物中最有名的。
會特別選牠作為創作的題材應該蠻大程度受到了《25種關鍵化石看生命的故事:化石獵人與35億年的演化奇蹟》這本書的影響,其中穿插的魚石螈復原骨架圖在閱讀時一直是讓我所特別入神之處。
不過魚石螈的有名也讓我有些頭痛,若以恐龍比喻,牠的知名度相當於兩棲肉鰭魚界的暴龍。對於一直很執念要寫出新奇創作的我總擔心有些太保守老套了,覺得應該要取材更少人聽過的生物才是,這也是我在後來的作品中寫潘氏魚的原因。
可是有名也有好處,就是應該會有比較多的研究資料可考據。並且,魚石螈經常出現在科普作品或展示中,也應該會讓受眾有特別的親近感──至少對我而言有,在各種場合看到牠都會有種愉快的熟悉感。在追求創新的同時我也想讓作品跟我自身的生活有所呼應,放置我所喜愛的種種鄉愁,魚石螈的知名度便能做到那樣的呼應,牠幾乎就是代表著肉鰭魚類往陸地演化過程的生物。反過來我也因為跟牠有創作上的連結而在遇到牠時會更開心。
另外魚石螈身體粗厚尾巴短的特徵在往陸地演化的肉鰭魚系譜中應該也算特別的,我很喜歡那樣有粗鈍感的生物。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