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他人作品想法」標籤的文章

他人作品想法/《Happy Sugar Life》對立但都真摯的愛

   (本文有圖版:https://www.plurk.com/p/p3l33r)   近期最令我感到深刻喜愛的作品,是《Happy Sugar Life~幸福甜蜜生活~(ハッピーシュガーライフ)》的漫畫原作與動畫版。   大致上動畫版與漫畫版的劇情走向是一致的,沒有大幅度的改動,但動畫版仍做了一些刪減與細節的改變,一方面讓劇情的因果關係更為清楚,但也讓原作具有的一些細膩的人物內心狀態沒有被表達出來。我認為動畫版是「好看的作品」,原作漫畫則是「我看過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漫畫尾聲有一段小鹽糾正三星太陽,說自己並非對方所期待的那種人的劇情,在動畫中完全拔掉了,但我認為那段是呈現小鹽內心狀態變化很重要的一場互動,動畫就這麼刪去,讓動畫版的小鹽缺少了一次被理解的機會。可能動畫製作組是考量到在那之後鹽與旭的對話也能帶出同樣的意義,所以選擇了精簡掉那段吧。   最讓我扼腕的是關於主角砂糖的阿姨的描寫,在動畫最後,砂糖的阿姨遇上三星太陽時,動畫版本的呈現就像是阿姨是垂涎太陽的美色所以侵犯他一樣。但其實在漫畫的呈現中阿姨當時的心境跟先前他與其他角色的互動是一致的,都是在貫徹他那「接納一切即是愛」的理念。所以他並非是出於自身色慾,而是因為在太陽的言行中感受到了太陽對小鹽的慾望,繼而想要「接受」那份慾望才侵犯了太陽。兩者雖然引發了相同的行為,但會造成阿姨這個角色給人的觀感有所差異。   另外一個有些可惜的地方是,阿姨在漫畫中不只是一個神祕甚至令人畏懼的人,也會有一些講幹話的橋段。後者卻沒有在動畫中被呈現。雖然那些幹話對劇情影響不大,但缺少後就沒能讓阿姨有漫畫版那樣的可愛感了。   阿姨是我在這部作品中最喜歡的角色,儘管阿姨的「愛」受到主角的否定,但無論是主角的那種「愛」或阿姨的那種「愛」,我都想要去肯定。儘管他們基於那樣的愛而採取的傷人行為我並不認同,但我還是想說,他們的愛都是真摯且偉大的。

他人作品想法/勇者們之所以令人動容—《結城友奈》系列中在大義之下受苦的個體們

  強大的情緒渲染力使我可說是沉迷般地喜愛《結城友奈是勇者》系列的動畫,我目前只看過2014年的第一季《結城友奈是勇者(結城友奈は勇者である)》跟2021年的第三季《結城友奈是勇者 大滿開之章(結城友奈は勇者である -大満開の章-)》,在此主要談第三季之相關想法。我想我喜歡《大滿開之章》更甚於第一季。我再次強調,我廚友奈如東鄉, 我廚芽吹如亞耶!   第三季的內容對於一些發生的「事件」有許多減省略過之處,角色的描繪卻是如此令我動容,而成為我對此部作品入迷的重點。因此我個人的觀點是,第三季前中段「防人組」與「西曆組」兩組角色(中的其中幾位)的經歷呈現,其精彩更勝劇末的大決戰。(反而,作為第一季主要角色的勇者部成員在第三季較少有展現,比較接近讓不同時代發生的故事串連起的媒介)   《大滿開之章》的特色在於著重呈現其中的角色,而不是其經歷的事件本身。有些事件甚至開頭緊接結束,過程則在內容之外。然而,呈現角色需要假以事件,因此將事件簡略描述的《大滿開之章》竟仍能把角色呈現的如此突出,我認為是其挑選重點事件的技術精巧。   第一季與第三季的共通主題是其中的角色如何面對「為了大義必須犧牲少數」的情境。在那樣的困境下角色面臨挫折、衝擊、動搖、甚至心智失衡變得暴戾,但是在那樣的摧殘下即便發生了內外在受創,那些創傷卻反襯出角色們的堅強,那樣的堅強以及一些角色進而建立於其上的歡樂氛圍,就是讓我如此喜愛敬佩這些角色的重要原因。就算因為苦難而做出殘暴的舉動,也無法讓人討厭那樣的角色。   讓我與他們牽繫起來的過程,包括了楠芽吹在堅決固執之餘,受到防人組夥伴的影響逐漸變得在乎他人(各個防人角色因為性格的差異,而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參與了芽吹的變化,是相當的有趣的一點),並其實有著歡樂狂熱或柔和的私下面向,讓人了解到他對強大的執念是出自嚴格的自我要求。並且,若葉咬牙壓抑傷痛難受,承擔所有人的期待與悲傷,宛如芽吹自律卻更為隱忍高壓、更加背負著周遭眾人之經歷。以及千景對於夥伴、尤其是高嶋的依戀與執著,並在那樣情感下受盡苦難也要掙扎以求救贖。   千景一直承受著周遭人群出於自私和不在乎的傷害,可能因而難以體會若葉對於人群受災而抱持的憤恨,反之高嶋的戰鬥是出於對他人的在乎,使千景看見了自己所追求的救贖。若葉與得到的差別待遇因此讓千景不甘,最後千景卻了解到若葉的仇恨其實也是出自如高嶋般對他人的在乎,自己才是...

他人作品想法/被提醒了還沒有將一切棲息之處毀滅...在輕羽飛揚之前,羽球戰爭之下

《輕羽飛揚/羽球戰爭》的動畫版是我目前看過最喜歡的動畫,我在連續兩天把十三集全看完的之後有好一段時間都不斷在腦海中回放動畫的內容,最讓我有深刻感受的地方是它在結尾所表現的:心智破碎不堪、對周遭一切都充斥敵意的人,還是有被支持諒解的機會...甚至是自己曾傷害過的人。雖然中間充斥著苦難,故事最後仍然如此溫柔對待角色。 女主角綾乃雖然自身球技高強,但那卻是出於從小只要打得不好就得被剝奪喜愛的人事物,最後連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都被奪走了,即便之後如何強大也喚不回來。這樣的他怎麼可能喜歡打羽球,羽球是他必須對抗打倒的敵人。而那個背棄她、放任他掙扎求生而置之不理的人,卻又能神色自若地說自己喜歡羽球啊我、是想讓你真正的為自己打球啊。這樣的他有什麼能力去喜歡羽球? 好不容易開始能與他人共處,卻又要因此被鄙視、被冷酷對待,綾乃如此不斷被剝奪踐踏,最終導致心智被摧毀蹂躪,於是不斷的傷害他人、孤立自己,也許連觀眾都會開始討厭他。但就算會有觀眾討厭他,創作者卻沒有放棄為他做些什麼。 故事最後,已經幾乎要在比賽中失敗的自己以為又要像過去一樣的被輕賤時,周圍的眾人卻讓他知道,打得不好也沒關係,他還是能得到關愛的,在那個時候他才真正在一次的喜歡上羽球。雖然故事沒有清楚演出,但我覺得在綾乃所受過的傷害在那個時候得到了同理和尊重了。 (羽咲綾乃是如此、荒垣渚是如此、薰子也是如此...故事都沒有放棄他們) (所以那個盡可能的帶來活潑氣息、並且一直為堅持對綾乃友好的小悠學姊雖然算是比較沒戲份的配角,但或許是整個氣氛低迷的故事中最重要的角色呢。即便是一樣一直陪伴著綾乃的兒時玩伴英梨加,有時也因為太過了解綾乃的傷痛而跟著陷入了無力之中。) --- (原稿完稿於2019.5.26)

他人作品想法/那些重新紀錄舊時恐龍生息的影片

以特效技術重現恐龍及古生物生態藉以講解相關知識,並以這樣的呈現為主要內容的影片,在性質上與紀錄片同樣旨在呈現真實資訊,在一些平台如IMDB也被歸類為紀錄片/Documentary,但和以大致上不去修飾的實拍畫面為主組成的紀錄片比起來多了更多的虛構成分(雖然嚴格說來所有紀錄片都有創作者介入的影響),在畫面呈現上也會相對更接近劇情片。 雖然也有《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1999)》這種在手法上執著參考真實自然記錄片的作品,其劇中相對不去強調情節的戲劇性,且使用了隱藏攝影機、手持攝影、夜視鏡頭等實際拍攝真實野外動物會使用的技術(註1),但即使是這一個系列的影片或許都還是比起真正的野外自然影片能有更強的畫面連貫性,比如其中一集已跟拍方式呈現了單一飛行動物個體的跨海長距離遷徙,真實在野外拍攝動物的情況下或許很難做到。 而另外一些恐龍紀錄片,比如單集結束的電視電影《恐龍紀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2001)》在畫面表現上則更加自由,更加接近能事先安排各種攝影軌跡的劇情片。《恐龍星球/Dinosaur Planet(2003)》系列更是每集都有一個以被取了特定暱稱的恐龍個體為主角的主線故事貫穿全篇。 而以紀錄片系列《Dinosaur Revolution(2011)》之影像剪接而成的電影《恐龍夢奇地/Dinotasia(2012)》則比起前述的各片都更接近劇情短片集的範疇,幾乎曖昧的落於紀錄片與劇情片的中間地帶。前述的《與恐龍共舞》、《恐龍紀元》、《恐龍星球》等片雖然在攝影機的拍攝位置上各落於紀錄片和劇情片間,而影像內容的故事性也分別有偏向紀錄片的「零碎資訊組合」與劇情片的「具有明確主軸的敘事」的差異(註2)。但總之上述各個作品的共通點是都盡可能的模擬恐龍真實存在的樣貌、並讓恐龍以作為自身物種的角度來呈現牠們的行為。並且,無論故事在作品中如何呈現,這些影片的內容都還是會將「傳達知識」作為主要目的,即便劇情有明確的頭尾和戲劇性,在過程中傳達知識的企圖都沒有被隱沒,一些作品中更會在劇情之間插入科學家現身解說的橋段。 然而在《Dinotasia》中的恐龍雖然沒有像人一樣開口說話,也沒有在造型中刻意加入人類特徵,動作卻表現出明顯的擬人感,在行為中體現了與人類相似的思緒情感,並在情節上加入了種種讓人感到誇張化的戲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