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作品想法/那些重新紀錄舊時恐龍生息的影片

以特效技術重現恐龍及古生物生態藉以講解相關知識,並以這樣的呈現為主要內容的影片,在性質上與紀錄片同樣旨在呈現真實資訊,在一些平台如IMDB也被歸類為紀錄片/Documentary,但和以大致上不去修飾的實拍畫面為主組成的紀錄片比起來多了更多的虛構成分(雖然嚴格說來所有紀錄片都有創作者介入的影響),在畫面呈現上也會相對更接近劇情片。

雖然也有《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1999)》這種在手法上執著參考真實自然記錄片的作品,其劇中相對不去強調情節的戲劇性,且使用了隱藏攝影機、手持攝影、夜視鏡頭等實際拍攝真實野外動物會使用的技術(註1),但即使是這一個系列的影片或許都還是比起真正的野外自然影片能有更強的畫面連貫性,比如其中一集已跟拍方式呈現了單一飛行動物個體的跨海長距離遷徙,真實在野外拍攝動物的情況下或許很難做到。

而另外一些恐龍紀錄片,比如單集結束的電視電影《恐龍紀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2001)》在畫面表現上則更加自由,更加接近能事先安排各種攝影軌跡的劇情片。《恐龍星球/Dinosaur Planet(2003)》系列更是每集都有一個以被取了特定暱稱的恐龍個體為主角的主線故事貫穿全篇。

而以紀錄片系列《Dinosaur Revolution(2011)》之影像剪接而成的電影《恐龍夢奇地/Dinotasia(2012)》則比起前述的各片都更接近劇情短片集的範疇,幾乎曖昧的落於紀錄片與劇情片的中間地帶。前述的《與恐龍共舞》、《恐龍紀元》、《恐龍星球》等片雖然在攝影機的拍攝位置上各落於紀錄片和劇情片間,而影像內容的故事性也分別有偏向紀錄片的「零碎資訊組合」與劇情片的「具有明確主軸的敘事」的差異(註2)。但總之上述各個作品的共通點是都盡可能的模擬恐龍真實存在的樣貌、並讓恐龍以作為自身物種的角度來呈現牠們的行為。並且,無論故事在作品中如何呈現,這些影片的內容都還是會將「傳達知識」作為主要目的,即便劇情有明確的頭尾和戲劇性,在過程中傳達知識的企圖都沒有被隱沒,一些作品中更會在劇情之間插入科學家現身解說的橋段。

然而在《Dinotasia》中的恐龍雖然沒有像人一樣開口說話,也沒有在造型中刻意加入人類特徵,動作卻表現出明顯的擬人感,在行為中體現了與人類相似的思緒情感,並在情節上加入了種種讓人感到誇張化的戲劇效果,甚至可以被視為劇情默片了。整片中僅有少數過場的旁白,由知名導演韋納荷索配音,但內容卻不是以傳遞知識為主,而是增加劇情氣氛的情感抒發,用以呈現遠古時空如何詩意悠遠、生命的生存歷練如何富有感性張力,自然的歷史又如何懸於不定。其實片中都沒有被提及過任何一隻古生物的學名,更別提演化與生態的深意了(但剪輯成本片的影像素材來源,即《Dinosaur Revolution》是有另外配有知識性旁白的)。

可是能作為對照的是,雖然旁白並未講解科學知識,並且恐龍的行為被擬人化,但在《恐龍夢奇地》中卻又巧妙的融入了一些科學上確實有的發現,比如呈現了二疊紀大滅絕具有科學根據的推測光景、恐龍與鳥類的同質性以及鳥翼在攀樹上的輔助用途。另外一些關於恐龍的生態呈現,如模擬其他物種的聲音幫助自己求生,以及臨終時獨自離群前往特定地點的墓塚,雖然不知道是否有科學根據,但我想也會令人感到驚奇,而不會在擬人化的風格中失去了呈現生命奇觀的魅力。即便《恐龍夢奇地》幾乎就是劇情短片集,但以整部電影的尺度觀之,似乎卻又仍可視為很軟性的科學教育片。其實我相當喜歡這部電影。

這些所謂的恐龍/滅絕生物紀錄片既非完全虛構,也不完全是真實事件的搬演。雖然大致上呈現了科學研究推測的自然史實卻也雜揉了幻想的填補以及編寫出的情境,但敘事卻又不能算是唯一的主要目標。在展現恐龍的生態時,除了旁白就只有環境音和動物的鳴叫聲,卻也不能很嚴格的算是無聲電影。我不知是否有特定的分類名稱能用以稱之。

並且,當講解恐龍科學的作品聚焦於當代進行的科學研究,跟隨古生物學家研究出土化石並分析其隱藏含意作為主要內容時,即便有以動畫技術模擬遠古生境,此時這些恐龍的畫面便比起前述的作品更不具寫實性,而有更多的「示意」性質(註3),或許也可以說就算是《恐龍星球》這樣以模擬呈現恐龍生態為主的作品,當其攝影安排不使用《與恐龍共舞》一般的紀錄片手法時,就已經開始朝「示意」的類型靠近了。

這類型的作品對我有重要的影響力,或許在某些時期更甚於通常意義上的劇情片和紀錄片。

---

註1:此拍攝手法在後來《與恐龍共舞》的特別篇《Chased by Dinosaurs(2002-2003)》系列中更加進一步演變成有主持人和攝影團隊入鏡和史前動物互動的表現方式。

註2:在此想特別提到,雖然已經久未重溫故可能有所誤差,但在我印象所及的《恐龍星球》全系列各個單元劇情似乎都很有趣的扣著「命運」這個主題,強調恐龍彼此與環境間因為種種巧合而形成交互作用的唏噓感。

註3:如由大衛阿騰伯格主持的紀錄片《Lost Worlds Vanished Lives/消逝的生物(1989)》即以當代進行的研究為主,只有少許的模擬畫面。

(2020.1.1完稿)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說】有格調,沒犯法,沒有長頸大恐龍(單篇完)

【小說】〈棲息地的失去與殘留〉1‧被圍困的泥盆紀

〈傷口中的真實與獨特〉/於是那樣呈現:創作大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