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作品事記」標籤的文章

太空裝的設計草圖

圖片
  設計《古生代的奇異星》中睡鯊號上用的太空裝。這版的設計概念有一部份是「可以讓小朋友自己在家拿安全帽、蓮蓬頭跟既有的衣服來Cos」的發想。   睡鯊號太空裝的風格是粗糙簡陋的,因為計畫執行國沒有美國與蘇聯的科研能力,又被雙方拒絕支援,只好用政治手段跟次級技術硬把很多物件堆出來(沒有冷凍冬眠,長途太空旅行是靠醒著的人住在上面等;只做得出機器才感受得到的極弱人工重力,住上面的人數十年間都踏不到地面)。   這套太空裝的小特色是手套只有四根手指。

新作長篇小說《古生代的奇異星》、小說設定集《隱蔽的奇觀與其設定》即將連載開始

圖片
  新作長篇小說定名《 古生代的奇異星 》,即將在今年十月開始連載(全篇免費公開),相關資訊將逐步釋出。   另一方面,《隱蔽的奇觀與其機制》小說系列的各種設定也將在設定集《 隱蔽的奇觀與其設定 》中將進行整理與解析。從「那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到「那個地方發生過什麼事情」,故事中的世界觀與專有名詞將一一講解。

可隱(小寧)的初始時期與至今的演變

圖片
 前一陣子翻到以前小寧(可隱)很早期的人設圖。那時候還有簡單畫了她放髮的樣子(目前沒在正式完成的圖畫作品中出現過)。我沒有註記日期所以很難確認這些草圖是什麼時候畫的,但應該在2018-2020年之間的某時吧。從那時至今我完成的東西真少。 小寧的造型到現在已經有明顯改變(主要在髮型)了,但我也很喜歡早期的樣貌,短瀏海看起來很可愛。一些髮型的設計有延續至今,像是左眼旁邊都有一束特別長的頭髮(小說〈認知之繭〉提到了她留那撮的原因)、頭一側都會有一撮翹起來的「側呆毛」等等。 身為創作者好像應該要超然對待自己筆下的角色、不該對自己特定的哪位角色有「親女兒」的那種觀點(「XX是官方親女兒」這種話似乎要留給受眾說才對),但小寧對我確實有某種特殊性。 2024年的可隱: 可隱(到2024年的)演變史:

【公告】創作方向調整:漫畫與小說的世界觀整併,未來轉變為允許虛構生物的科幻故事類型

  我決定把創作的虛構程度從「科學故事」轉變為「(硬)科幻故事」。   幾年前我曾經確立過要走高度強調真實科學的創作路線,在那時候說要把虛構生物自後續作品的世界觀中排除掉,讓其完全符合真實的生物學。於是,我宣布了要否定內容有虛構生物的《被貶低的表現型》跟《專性腐生的生存困境》這兩篇漫畫的故事,只讓裡面的角色沿用到後續的小說創作中。   也就是說,當時相當於決定把之後寫的小說(《魚石螈與潘氏魚的失去與殘留》、《兩棲魚的緯度》)之世界視為漫畫故事的平行世界。   但現在我還是想把創作的腦洞稍微放大一點,允許更多的虛構性存在,所以儘管會繼續生物學為題材創作,但會轉而更加強調這些作品的「虛構、科幻」性質,容許虛構生物的存在。   所以雖然對一直在關注我的作品的大家很不好意思,但我還是決定改回來,把漫畫跟小說視為同一個世界觀了。(這樣小說裡面可隱的手上的傷疤也得到了解釋)   其實我應該算是意識到了完全不允許虛構的狀態,反而可能在某些狀況下更容易牴觸真實──因為要對現實生物做出絕對正確的描寫,必須先做到完全的考據,那相當困難,並且很容易因為考據失當反而違背真實科學,也對創作施加高度的箝制(我以為自己可以厲害到無視那些箝制的);相對來說,允許虛構的生物存在反而更能拿各種真實科學的內容進行延伸創作,那大概也會是未來的方向。或者說,我想讓自己的作品在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嘗試更多的方向。

2024年可隱(小寧)生日賀圖:帶來平靜的人

圖片
  可隱是帶來平靜的人   2月20日是可隱(小寧)的生日,所以畫了一張他的新圖。   小寧可說是我(以現在這個筆名發表的)作品系列中的看板娘。在首次出場後,他就持續在迄今為止的所有作品中作為要角,而且是到目前為止,唯一在作品封面上露臉的人類角色。

實體展示於一家商店中的圖畫作品集(位於台南左鎮化石園區內的紀念品商店中)

圖片
賴在地上的似鳥龍類: 兩隻賴在地上的似鳥龍類(Ornithomimosauria)恐龍,沒有很嚴謹的確定物種跟進行考據,有些地方是憑個人喜好想像的。 透過遺痕推想恐龍:   應該也算是我用這個筆名發表的第一張有色彩的圖畫(翻拍後用電腦做了些對比度與色溫的調整,基本上是讓畫面的內容更清晰,但原圖就是畫在青黃色的紙上)。   畫中的恐龍一樣沒有特別去選定物種,只粗略的設定是某種泰坦巨龍類、阿貝利龍類、阿瓦拉慈龍類和某種參考了覆尾龍(Stegourus)特徵的南半球甲龍類,並且有一隻禽龍類恐龍在泰坦巨龍下方的畫面邊緣。簡單來說就是以白堊紀南半球大陸為基礎的想像,並用色彩標出了這些恐龍只留下了多少的化石,而科學家便以那些部件做為推想牠們生存狀態的基礎。(我認為效果不是很好,因為顏色在過程中被我汙損了) 億萬年後恐龍仍在:   一隻被廣角鏡頭中的劍龍。其實實體圖的色調鮮艷得多,跟前一張是畫在同樣底色的紙上的,只是我用電腦調成了現在這個比較沒有色彩的版本。 劍龍的背板接續而來(這張的色彩比較接近實體圖)  

〈在真實的基礎上〉/於是那樣呈現:創作大自省(前標題:科學正確性的議題與作品的成分粗略談)

圖片
  我喜歡以科學的(在此粗略定義為客觀的、可驗證的)方式所解讀的自然界,覺得以這種觀點見得的自然外境充滿了吸引力,因此想以此作為作品的主要題材。   (此處的「自然」定義為人類意志決定之外的一切存在,「人類意志」是我的作品不斷地在區分出並可說在抗拒的內容,但矛盾的是創作物本身就是人類意志的展現,這個之後希望大家不介意我另行細說。)   這大致是在《隱蔽的奇觀與其機制》這一系列的小說開始寫作的時候就確立的,從那時開始作品中就盡可能捨棄掉虛構生物之類的非「真實自然界」要素,試圖從「硬科幻」進到「科學」的領域中。不過雖說追求提到的真實世界知識的正確性,但比較有執著進行的都是自然科學層面,其他的部分就相對不講求,比如角色群所在的城鎮就是虛構的。   然而,要完全確保所有的自然科學知識內容都是故事發表當下最新且最有可信度的論述,在創作上還是太困難了。儘管仍要盡力追求那些知識的正確性,但我必須在此先跪地認輸,強調這些作品不能當成學習知識的來源,只能做為讓人感受到知識樂趣的媒介。我盡可能還是讓作品的自然科學正確性是得以確保的,但也許頂多只能做到讓裡頭的相關知識是「至少在某個時代被認為是正確或可能正確」,而不能標榜所有內容都是最新最反映真實的。   確保知識正確性的做法是尋求知識被驗證的紀錄、減少使用轉傳的知識、從不同的來源去了解同一件事情等等。作品中關於一個物種的一小段簡略描述,可能就看了好幾篇相關資料(還是英文的,中文不見得能找到需要的內容),有時還會去確認發表的媒介有沒有同儕審查機制……   但當作品內提及的自然科學知識多到一定程度,就很難每一個都詳細去查證,到最後有時還是得賭一把自己的理解是對的、憑藉單一來源、或甚至是依靠自己過去學到的印象,而這就可能會傳達出錯誤的訊息。尤其為了加速創作的效率,未來花在考據查證上的心力大概也會不如之前吧,同樣的,雖然是作為故事主題,但對於自然科學知識的提及頻度也會有所下降。   傳達錯誤的知識很可怕,可能會衍伸出痛苦的後果。   所以雖然以追求自然科學正確性為方針,但考量實踐度,希望大家還是以「娛樂取向」的虛構故事的觀點來看待這些作品,也就是,作品中的自然科學內容並不讓作品可以用來「學習知識」,但是可以「引發對知識的興趣」或達成其他形式的心理滿足(引發興趣似乎有點普通,我會去思考新的方向)。如果上面有點太囉嗦,簡單但比較不精準的表示方式就是...

創作形式更改的時刻

漫畫《專性腐生的生存困境》將在下一回更新結束,但劇情仍有許多未表達之處,相關的後續情節將會在另一篇有新標題且可獨立閱讀的小說作品中撰寫,我期望能在未來彙整漫畫與小說發行實體自出版物。 從下一次的發表之後,漫畫的創作將休止,未來的創作形式將以文字為主並繼續在同樣的平台更新,而圖畫的創作則會成為輔助。 我想,這樣也將加速創作發表更新的速度,也許能到每周更新至少一次的頻率。希望大家也能繼續觀看。 加快的創作速度與簡化的流程,應該可以使作品在呈現內容上更有餘裕和技巧,並成為觀者們生活的寄託,因為發表的步調會與各種事件的發生有更契合的協作。我並不會執著於使創作內容反映時事,我比較在意創作的原創與超越時間的可觀性,相反的,從在畫漫畫時對「環境」、「全景」、「複雜細節」的執著,其實都反映了我希望作品能營造出可以使觀者躲入其中、不斷分心的生境營造,能使觀者遁入而潛行其中,卻又能在此安身的同時來反思現實世界的種種。 更快的內容發表,應該也能使這樣的棲地發展更為豐富且有生命力。於是,在此先不再以花費大量時間形塑單一極端複雜主體的表現形式為主。然而,犧牲了具象視覺的表達,就是遺憾了。 2021/1/5 六角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