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的基礎上〉/於是那樣呈現:創作大自省(前標題:科學正確性的議題與作品的成分粗略談)

  我喜歡以科學的(在此粗略定義為客觀的、可驗證的)方式所解讀的自然界,覺得以這種觀點見得的自然外境充滿了吸引力,因此想以此作為作品的主要題材。

  (此處的「自然」定義為人類意志決定之外的一切存在,「人類意志」是我的作品不斷地在區分出並可說在抗拒的內容,但矛盾的是創作物本身就是人類意志的展現,這個之後希望大家不介意我另行細說。)

  這大致是在《隱蔽的奇觀與其機制》這一系列的小說開始寫作的時候就確立的,從那時開始作品中就盡可能捨棄掉虛構生物之類的非「真實自然界」要素,試圖從「硬科幻」進到「科學」的領域中。不過雖說追求提到的真實世界知識的正確性,但比較有執著進行的都是自然科學層面,其他的部分就相對不講求,比如角色群所在的城鎮就是虛構的。

  然而,要完全確保所有的自然科學知識內容都是故事發表當下最新且最有可信度的論述,在創作上還是太困難了。儘管仍要盡力追求那些知識的正確性,但我必須在此先跪地認輸,強調這些作品不能當成學習知識的來源,只能做為讓人感受到知識樂趣的媒介。我盡可能還是讓作品的自然科學正確性是得以確保的,但也許頂多只能做到讓裡頭的相關知識是「至少在某個時代被認為是正確或可能正確」,而不能標榜所有內容都是最新最反映真實的。

  確保知識正確性的做法是尋求知識被驗證的紀錄、減少使用轉傳的知識、從不同的來源去了解同一件事情等等。作品中關於一個物種的一小段簡略描述,可能就看了好幾篇相關資料(還是英文的,中文不見得能找到需要的內容),有時還會去確認發表的媒介有沒有同儕審查機制……

  但當作品內提及的自然科學知識多到一定程度,就很難每一個都詳細去查證,到最後有時還是得賭一把自己的理解是對的、憑藉單一來源、或甚至是依靠自己過去學到的印象,而這就可能會傳達出錯誤的訊息。尤其為了加速創作的效率,未來花在考據查證上的心力大概也會不如之前吧,同樣的,雖然是作為故事主題,但對於自然科學知識的提及頻度也會有所下降。

  傳達錯誤的知識很可怕,可能會衍伸出痛苦的後果。

  所以雖然以追求自然科學正確性為方針,但考量實踐度,希望大家還是以「娛樂取向」的虛構故事的觀點來看待這些作品,也就是,作品中的自然科學內容並不讓作品可以用來「學習知識」,但是可以「引發對知識的興趣」或達成其他形式的心理滿足(引發興趣似乎有點普通,我會去思考新的方向)。如果上面有點太囉嗦,簡單但比較不精準的表示方式就是,這些作品還是當科幻類型來看比較好。也就是說,這篇是有點厚臉皮的免責聲明,沒有志氣的承認自己的學識能力之不足。

  我的作品裡面有很多自然科學知識之外的重要內容,比如百合情愫(雖然主要角色群大致上不會將心力投注於形塑自己與他人的情感,而是著眼於人類意志之外的客觀外境,但並不是代表那些角色缺少情感或不重視與他人的牽絆),除此之外,還有極端的身心痛苦的描寫(這是一部「苦難圖鑑」)等等,角色的呈現是不亞於任何其他目標的要務,科學知識則是前述所有內容的一大衍生基礎,這就是這些作品的成分略述。

  我還是在追求自然科學內容的正確性,只是要強調沒有絕對的把握就是了。

延伸閱讀:如今有些自打臉的前文〈不該選擇的創作方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小說】有格調,沒犯法,沒有長頸大恐龍(單篇完)

【小說】〈棲息地的失去與殘留〉1‧被圍困的泥盆紀

〈傷口中的真實與獨特〉/於是那樣呈現:創作大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