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小說】〈魚石螈的化石與攀蜥的形貌〉

  在台灣的低海拔森林,可以找到斯文豪氏攀蜥(Diploderma swinhonis)棲息樹上。這種蜥蜴全長最大約略30公分。身體的色調大致偏向棕灰,也會有綠。雄性有時在體側有顯眼的黃色斑帶。牠們頸背脊線上低調排列的鋸齒狀小鱗片,有著細緻規律有序變化的美感。   蜥蜴的形貌由演化形塑,不是人類意志的作品。即便是受人類有意選育的生物品系,也有著不同於人類的生理機制和生存方式。人類的思維只是巨大多樣性的生物系譜中衍生出的一種型式,其侷限性應是相當明顯。人類(Homo sapiens)自身的價值觀用以批判人類自身都已因人與人之間的複雜差異性而難以成理,使道德唯一合理的評價對象是人的行為,對非人類生物施以道德評價,則當然是不道德、不合理的行為。但人類的意志所造成的傷害無數,沒有對這些循自身生態生息的生命停止道德的審判。因為我們不能完全避免殺傷它們,所以論斷它們的生命無所謂需要在意之處。對特定人類的厭惡與嘲諷,則一併加諸於和他們相對有關的非人類生物身上。有些非人類生物不但被迫承擔善惡的認定,甚至有了政治立場,即使那些政治意識從來都是以人類的生理和行為為基礎的。   那些非人類生物,在人類的文化中失去了獨特性和主體性,成了比喻用的素材,成了象徵物或陪襯物,成了其他人類的代表。若非如此,它們又是「異己者」,是不需被在乎的存在。   除卻人類的主觀思維看待非人類生物的方式是科學,於是科學也因此而處在若是沒能迎合人類文化的思維時,便也成為「異己者」的處境。人類群體的意志,可能有排斥放下人類意志的思考模式的傾向。   但也因人類群體意志所造成的傷痛如此繁多而難受,在那些人類群體意志之外的客觀外境、形塑客觀外境也被客觀外境形塑的非人類生物、以及摒除人類主觀去理解它們的方式,才如此令人嚮往。   至少對林惜青而言是那樣的。對他而言,自泥盆紀(Devonian,419.2—358.9百萬年前)地層中出土的早期四足形類(Tetrapodomorpha)生物化石,即肉鰭魚類(Sarcopterygii)家族之中開始適應陸地環境,後來衍生出陸生脊椎動物的物種集合。那些在水岸匍匐的古生動物,令惜青著迷之處不是其骨骼結構中得以投射擬人情感的同源性相似特徵,而是那些特徵襯出的相異性所表現著的演化奇觀,以及化石所承載的幾乎超乎人類體會能力、以科學思維較易理解的時間跨度。三點六億年或更長的經歷,大多數時候...

《 隱蔽的奇觀與其機制》—〈序/標題釋義〉〈自然與角色的不直觀現象,以及自我完備的安全感〉

圖片
  自然科學呈現出的各種乍看超越常理、趨於不直觀且令接受者著迷的現象,可稱為自然科學的「奇觀」。   角色,那些展現出主動性的存在單元。其所顯現的魅力,即令感受者受其吸引的特質,我認為至少一大部分是因為角色的獨特性所致。當那些獨特性並非完全出於角色有意之選擇,而是有其意志外的影響力在驅動時,最終展現出具魅力的狀態,以及其過程(可觀察到具象的狀態)和機制(抽象概念性的形塑基礎),可說也是「奇觀」和「造就奇觀之機制」。因為那般魅力令接受者著迷,且也滿足了「不直觀」的條件。   這兩種奇觀即是這一系列的作品要呈現的主要內容。兩種情況都不完全是由人類意志所造就,在有人類參與的例子中,自然的無意識因子也占了主導地位。所以那些奇觀比起由特定思維建構的類似狀態更難以被察知,沒有塑造者有意地強調、解釋它們,且有時需以客觀的立場方易覺察。那些奇觀相對是「隱蔽」的。   這些作品是這兩種奇觀的描寫、剖析與互動。透過一者去了解另一者,或者結合兩者而構成兼有兩者性質的新境況。以兩者共構出的奇觀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為那樣所造成的獨立於既有情狀的新資訊單位,也就是可獨立理解獲得完整情報的集合體,最是符合奇觀所具之不直觀魅力。   我盡可能在作品中尊重真實的自然,至少在作為主題的自然科學領域絕不去扭曲虛構知識。不只是呈現敘事也加入知識的介紹及解析,但這些作品終究是虛構創作而非科學專論,不單純是客觀之事的整理集,其虛構、創作之層面之一便在概念整合之結果。   然而,我也試圖讓可以獨立看待的完整段最小化,盡可能使每一篇章,甚至段落、句子都可以獨立為一作品。既是希望易讀性增加,也是希望透過複雜化概念的組合使多單元構成的宏觀作品的獨特性突現。若是哪篇作品出了什麼問題,將其刪去也不影響其它篇章的存續,也使作品的撰寫更有安全感的基礎。   安全感,棲息地,是這一系列作品所期望能堆積出的意境,一種能引起聯想趨勢的抽象狀態。即使是這些試圖寫實且仍滿是苦難的作品。   自然科學中漫生出的自然外境和獨特的角色特質,這是一個內容的合輯。聚集了虛構敘事、科學知識記載細探、百科全書式表現的「文字虛構創作」構成體。

創作形式更改的時刻

漫畫《專性腐生的生存困境》將在下一回更新結束,但劇情仍有許多未表達之處,相關的後續情節將會在另一篇有新標題且可獨立閱讀的小說作品中撰寫,我期望能在未來彙整漫畫與小說發行實體自出版物。 從下一次的發表之後,漫畫的創作將休止,未來的創作形式將以文字為主並繼續在同樣的平台更新,而圖畫的創作則會成為輔助。 我想,這樣也將加速創作發表更新的速度,也許能到每周更新至少一次的頻率。希望大家也能繼續觀看。 加快的創作速度與簡化的流程,應該可以使作品在呈現內容上更有餘裕和技巧,並成為觀者們生活的寄託,因為發表的步調會與各種事件的發生有更契合的協作。我並不會執著於使創作內容反映時事,我比較在意創作的原創與超越時間的可觀性,相反的,從在畫漫畫時對「環境」、「全景」、「複雜細節」的執著,其實都反映了我希望作品能營造出可以使觀者躲入其中、不斷分心的生境營造,能使觀者遁入而潛行其中,卻又能在此安身的同時來反思現實世界的種種。 更快的內容發表,應該也能使這樣的棲地發展更為豐富且有生命力。於是,在此先不再以花費大量時間形塑單一極端複雜主體的表現形式為主。然而,犧牲了具象視覺的表達,就是遺憾了。 2021/1/5 六角恐龍

【林惜青(學生時期/便服) Original comics character "Lin Xi-Qing"】

圖片
即使其實脆弱,惜青仍選擇了異常堅強者才能承受的生活方式。自責自殘的痛苦佔據了他的認知,使其它的經歷難以感受。

【專性腐生的生存困境】(連載停止)

圖片
本作品連載停止。 (連載停止)

【小寧(新造型)-對他者麻木,但仍在意他者 / Original comics character " Ningnie"】

圖片
對他者的痛苦難有感覺的小寧還是希望能讓所有生命快樂。感受能力異常的他試著以理據來成為一個照顧者。矛盾的是,他也因為希望自己的同理心能被喚醒,而渴求著他者的不幸。

他人作品想法/被提醒了還沒有將一切棲息之處毀滅...在輕羽飛揚之前,羽球戰爭之下

《輕羽飛揚/羽球戰爭》的動畫版是我目前看過最喜歡的動畫,我在連續兩天把十三集全看完的之後有好一段時間都不斷在腦海中回放動畫的內容,最讓我有深刻感受的地方是它在結尾所表現的:心智破碎不堪、對周遭一切都充斥敵意的人,還是有被支持諒解的機會...甚至是自己曾傷害過的人。雖然中間充斥著苦難,故事最後仍然如此溫柔對待角色。 女主角綾乃雖然自身球技高強,但那卻是出於從小只要打得不好就得被剝奪喜愛的人事物,最後連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都被奪走了,即便之後如何強大也喚不回來。這樣的他怎麼可能喜歡打羽球,羽球是他必須對抗打倒的敵人。而那個背棄她、放任他掙扎求生而置之不理的人,卻又能神色自若地說自己喜歡羽球啊我、是想讓你真正的為自己打球啊。這樣的他有什麼能力去喜歡羽球? 好不容易開始能與他人共處,卻又要因此被鄙視、被冷酷對待,綾乃如此不斷被剝奪踐踏,最終導致心智被摧毀蹂躪,於是不斷的傷害他人、孤立自己,也許連觀眾都會開始討厭他。但就算會有觀眾討厭他,創作者卻沒有放棄為他做些什麼。 故事最後,已經幾乎要在比賽中失敗的自己以為又要像過去一樣的被輕賤時,周圍的眾人卻讓他知道,打得不好也沒關係,他還是能得到關愛的,在那個時候他才真正在一次的喜歡上羽球。雖然故事沒有清楚演出,但我覺得在綾乃所受過的傷害在那個時候得到了同理和尊重了。 (羽咲綾乃是如此、荒垣渚是如此、薰子也是如此...故事都沒有放棄他們) (所以那個盡可能的帶來活潑氣息、並且一直為堅持對綾乃友好的小悠學姊雖然算是比較沒戲份的配角,但或許是整個氣氛低迷的故事中最重要的角色呢。即便是一樣一直陪伴著綾乃的兒時玩伴英梨加,有時也因為太過了解綾乃的傷痛而跟著陷入了無力之中。) --- (原稿完稿於2019.5.26)

他人作品想法/那些重新紀錄舊時恐龍生息的影片

以特效技術重現恐龍及古生物生態藉以講解相關知識,並以這樣的呈現為主要內容的影片,在性質上與紀錄片同樣旨在呈現真實資訊,在一些平台如IMDB也被歸類為紀錄片/Documentary,但和以大致上不去修飾的實拍畫面為主組成的紀錄片比起來多了更多的虛構成分(雖然嚴格說來所有紀錄片都有創作者介入的影響),在畫面呈現上也會相對更接近劇情片。 雖然也有《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1999)》這種在手法上執著參考真實自然記錄片的作品,其劇中相對不去強調情節的戲劇性,且使用了隱藏攝影機、手持攝影、夜視鏡頭等實際拍攝真實野外動物會使用的技術(註1),但即使是這一個系列的影片或許都還是比起真正的野外自然影片能有更強的畫面連貫性,比如其中一集已跟拍方式呈現了單一飛行動物個體的跨海長距離遷徙,真實在野外拍攝動物的情況下或許很難做到。 而另外一些恐龍紀錄片,比如單集結束的電視電影《恐龍紀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2001)》在畫面表現上則更加自由,更加接近能事先安排各種攝影軌跡的劇情片。《恐龍星球/Dinosaur Planet(2003)》系列更是每集都有一個以被取了特定暱稱的恐龍個體為主角的主線故事貫穿全篇。 而以紀錄片系列《Dinosaur Revolution(2011)》之影像剪接而成的電影《恐龍夢奇地/Dinotasia(2012)》則比起前述的各片都更接近劇情短片集的範疇,幾乎曖昧的落於紀錄片與劇情片的中間地帶。前述的《與恐龍共舞》、《恐龍紀元》、《恐龍星球》等片雖然在攝影機的拍攝位置上各落於紀錄片和劇情片間,而影像內容的故事性也分別有偏向紀錄片的「零碎資訊組合」與劇情片的「具有明確主軸的敘事」的差異(註2)。但總之上述各個作品的共通點是都盡可能的模擬恐龍真實存在的樣貌、並讓恐龍以作為自身物種的角度來呈現牠們的行為。並且,無論故事在作品中如何呈現,這些影片的內容都還是會將「傳達知識」作為主要目的,即便劇情有明確的頭尾和戲劇性,在過程中傳達知識的企圖都沒有被隱沒,一些作品中更會在劇情之間插入科學家現身解說的橋段。 然而在《Dinotasia》中的恐龍雖然沒有像人一樣開口說話,也沒有在造型中刻意加入人類特徵,動作卻表現出明顯的擬人感,在行為中體現了與人類相似的思緒情感,並在情節上加入了種種讓人感到誇張化的戲劇效果...

【被貶低的表現型】(連載完畢)

圖片
此作品內容涉及露骨的傷殘與自殘情境的描寫。 (雖然是橫書,但請從右至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