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的聚集與成形〉/於是那樣呈現:創作大自省
〈時空的聚集與成形〉 近年我多數讀的書籍都是科學或哲學相關的非虛構書籍,這些作品相對而言不太去營造特定具體、連續的情境,而是較為直接的在描寫知識與思維。受到這些作品的影響,一開始撰寫《隱蔽的奇觀與其機制》的一系列文字作品的時候,我並沒有特定限定類別是「小說」,因為我其實已經不太讀小說,甚至可以說對小說形式究竟為何也沒有很具把握的認知。另一方面,當時的我其實處於長期的疲累,塑造具象的情境是高度耗力的活動,所以我並不打算執著於此方式。甚至我還期望能讓類似本文之類的創作反思與筆記直接成為發表作品的本篇內容。 因此當時對作品的定義是「虛構文字敘事」之類的,沒有明確說是「小說」,不只是因為想用詞獨特,也是因為我也預計採用百科全書、設定集、評論與解釋的手法來表現創作的事件與角色,甚至不強調去描寫特定的時空情境,而是以超越時間空間的宏觀層面去陳述。 所以在《隱蔽奇觀》剛開始的作品其實比較像是融入了虛構設定的散文,後來才逐漸開始呈現具體的情境細節,也開始浮現人物的對白內容引述,越來越像(我所認知的)故事/小說形式。甚至到後來其實非常執著於描寫情境中的環境意向,畢竟我其實也很喜歡視覺性、感官性的內容描寫。可以說對於觀者而言,從《隱蔽奇觀》的開頭開始閱讀,其實有如從抽象的思維層面開始接觸,然後逐漸把角色與情境感知的越來越清楚,經歷了這樣的漸進式的確切感受歷程,到了〈渴望傷殘〉的結尾時,觀者便應該已經能感受到角色身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甚至他們的容貌與姿態。 這般表現方式的演變並非是一開始就設計好的,但我很喜歡這樣的變化過程。 我也可能在〈渴望傷殘〉後續的其他獨立作品中繼續採用這般宏觀、不侷限於特定情境的抽象意義陳述,與對特定時空環境描寫交替使用,繼續讓作品雜合小說、設定集、百科全書、科學論文之形式特質。畢竟我的長期疲憊其實也沒有真的擺脫過。 我受啟發於非虛構的科普書籍,並且喜歡默片、生態紀錄片以及《提》(1962)那樣只有旁白而沒有身處其中的角色直接講述之對白的影像作品所呈現的美感。純影像或幾乎純影像的資訊呈現固然無法構成小說,但這部作品實際上寫出的人物對白不多,多數是以抽離的旁白描述他們的互動與交談內容,迫使觀眾去從遠處以概況宏觀理解事件的發生,誠實地承認敘事者的存在。 如此一來是使作品的呈現精簡,再者也希望這種形式可以透過拉開與人物的親近度來使觀者主動